人民法院报记者 林泳 人民法院报通讯员 赵逍 林辉贝格富
夏日的阳光透过福建省闽侯县人民法院执行局门前的小树,将斑驳的光影印在台阶上。
这一天,尽管烈日炎炎,福州某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某还是迈着轻快的步伐拾级而上。这次,她是专门来给该院执行局毛经华执行团队赠锦旗的。
闽侯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内,王某将锦旗递到了执行干警手中,满是欢喜:“厂子活过来了,50多名员工的饭碗保住了!”
想起数月前的“厂房危机”,王某心中感慨万千,思绪又回到了那场“严冬”……
陷入千万债务,还能否逆风翻盘?
2016年,王某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投资了福州某置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自动化智能仓储物流配送。成立之初,企业日均出入库订单量约在500单,进出货值达60亿元每年。
企业发展持续向好的同时,王某也满怀憧憬,着手扩大规模,希望公司业务能再上新台阶。但市场“浪潮”波涛汹涌,2024年秋天,在扩建厂区过程中,置业公司因资金周转不灵导致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违约,闽侯法院依法判决其向福州某建设公司支付1100余万元。
判决后,置业公司并未主动履行义务。建设公司只得向闽侯法院递交执行申请,要求查封拍卖置业公司的厂房等。得知情况后的王某顿时慌了神。
“厂子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能倒啊!”2024年10月,初次来到执行局的王某向办案法官毛经华说着,嗓音沙哑而绝望。
“我们不是赖账,真的只是资金链断了,实在周转不开!”“我们的设备还在运转,手里有订单,也在洽谈融资贝格富,能不能多给我们一点时间?”……
是“失信”还是“失能”?企业还有“拉”一把的可能吗?毛经华决定前往福州某置业有限公司现场调查,寻找背后的真相。
一踏入厂房,只见流水线高效运转,工人们忙而有序。但热火朝天的景象背后却难掩山雨欲来之势。
“囡囡别怕,爸爸的工作应该能保住,学费的事你不要担心……”角落中,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和孩子的通话吸引了毛经华的注意。只见他蹲在地上,一边用粗糙的双手摩挲眼角,一边对着手机屏幕轻声说。
低沉的言语如钢针般扎进了毛经华的心里:这不仅仅是一间厂房,更是几十个家庭的生计支柱。
司法实践中,很多执行案件充满无奈。如果简单地“一拍了之”,固然能保障债权人的权益,但这家置业公司恐难以翻身,工人们将失去生活来源。
信任危机如何对症化解?
如何能找到既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负面影响,助力企业渡过难关的最优解?
面对“两难”局面,毛经华组织双方围桌而谈,着手开始“解题”。
“他们已经违约了,我没法相信他们有和解的诚意,谁知道是不是缓兵之计?”
“必须尽快拍卖厂房贝格富,让我们拿到钱!”
调解室里,建设公司代表林某态度十分强硬。
听着林某激烈的言辞,王某嗓子眼发苦,低着头沉默不语。毛经华没有急于介入,仔细捕捉其话语背后的情绪。
毛经华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是林某对置业公司的信任崩塌——质疑置业公司的履行能力,更怕迟则生变,影响到其胜诉权益的兑现。
找到症结后就要“按方抓药”。为重新搭建双方信任的“桥梁”,闽侯法院执行干警调取了置业公司近三年的纳税记录和员工社保缴纳证明,厚厚的一沓材料从侧面印证了这家置业公司稳健经营的过往。
“如果这些材料还不能让你放心,那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毛经华见林某仍在犹豫,便带上他一同来到厂房车间。
当林某将信将疑地来到车间,看到平稳运行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和低头忙碌的员工时,他脸上的神情出现了些许变化。
“这些是我们‘吃饭’的家伙,工人师傅都很爱惜。”王某对公司情况如数家珍,边介绍边轻抚着保养良好的设备。
看着厂房内有序生产的场景,林某像是吃下了定心丸,疑虑消解了大半。
围栏饮水,不如开闸放水
此次车间之行成为重要的转折。
返回调解室的路程中,炙热的阳光不再刺眼。林某的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我不是不通情理,但万一他们融资不成功,我的风险谁来承担?”
“可以引入第三方担保!”毛经华抓住时机,抬了下眉头,提出深思已久的和解方案。
“通过引进有实力的第三方为置业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同时设计分期还款计划。这样一来,既可以降低风险,也给予置业公司相应的宽限期。”
这个设想得到双方的认可后,执行团队加班加点,对协议中一个个条款反复斟酌,不仅要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也要为置业公司留下足够的喘息空间。
很快,令双方满意的调解协议“出炉”了,当事双方达成了执行和解。
但没过多久,一条坏消息传来。融资之路卡在了“最后一公里”。在宽限期的尾巴,担保方对一份评估报告提出质疑,要求置业公司补充材料。
由于事发突然,短期内置业公司难以准备好相关材料。在王某不知所措之际,毛经华向前多走一步,再次伸出援手,协调税务部门等,帮助置业公司完善材料,顺利通过了担保方的评估。
融资成功!此时离宽限期届满仅剩三天。当最后一笔款项打入法院账户之际,王某的厂房随之依法被解除查封。
当天,王某和员工们一大早就围聚在厂房前,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心中也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
此类“执行不能”的案件并非一道简单的判断题,非黑即白贝格富,更像是一道填空题,需要从方方面面帮助“诚而不幸”的企业渡“危”为“机”。据闽侯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华介绍,今年以来,闽侯法院灵活运用“活封活扣”、信用修复等机制,成功促成34件涉企执行案件达成和解,帮助34家陷入困境的企业重获新生。
微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