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策略 打好扩内需“组合拳” 激发服务消费新活力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
近一段时间以来,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加力扩围“两新”“两重”一直是决策层关注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4月24日,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也启动发行。此次发行的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分为20年期和30年期,规模分别为500亿元和710亿元。另外,2025年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为5年期,规模1650亿元。
这是优化财政政策“工具箱”、强化跨周期调节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财政与金融协同配合,切实通过大规模资金投入支持“两重”“两新”,激发内需潜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一次细化落实,为进一步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既关系着经济发展,也关系着百姓生活品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近年来,从政府部门到金融机构大圣策略,从顶层设计到业务实践,金融资源积极向供给端、需求端精准倾斜,全力释放内需潜力。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根据财政部有关安排,我国今年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其中30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可观、超长期特别国债有序落地……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背景下,消费市场有望继续释放出更多的发展潜力。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需”是基础,“提”是核心。实现消费的有效提振与内需的充分扩大,需要精准把握“需”与“提”的动态平衡,提升居民消费的意愿、信心与能力,激活打通国内经济循环,构建多样化、全场景的消费生态体系,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打通阻碍消费升级的堵点难点,破除内需增长的机制障碍。
结合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大圣策略,扩大内需的重点将更多聚焦于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领域。那么,立足当前已有成果与目标,如何进一步破除障碍,推动服务消费潜力的释放与内需的持续扩大?
这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
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日前撰文表示,扩大服务消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扩大需求、优化供给和改善环境等多个角度共同发力,加强全局性谋划和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实现整体性推进。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着力解决影响服务消费的难点堵点问题。
从政策端来看,打通堵点、提振消费需要各方面政策协同发力,财税、金融、产业等各项政策都要体现促消费的政策导向。
作为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保障,政策层面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领域,相关部门在今年3月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提到,一方面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打好消费政策“组合拳”,支持消费供给提质惠民。要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加大对文旅、养老、体育等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促进消费相关产业、相关企业发展壮大。
在市场驱动层面,市场主体的创新探索与活力释放是发展服务消费的关键引擎。王文涛认为,要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在抓好公共服务“保基本”前提下,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的办法,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着力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市场主体应精准把握消费趋势,通过技术赋能和产品升级,推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业态融合发展,形成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在统一大市场框架下培育服务消费增长极。
如何让金融服务精准对接服务消费需求,降低消费者信贷成本?
相关部门已陆续作出新部署。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围绕扩大商品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和培育新型消费,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不断强化数字赋能,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此外,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围绕加强政策支持、开展促进活动、搭建平台载体、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标准引领、优化消费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48条具体任务举措。
在服务消费发展方面大圣策略,下一步,加强政策促进、增加优质供给、丰富平台载体、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支撑保障等将成为工作重点。
微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