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策略 日常设施适老化改造的金融支持
日常设施的适老化改造主要指住宅和公共设施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它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居住和出行的便利性,降低多种安全隐患,增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提升生活幸福感。同时,能够减少家庭成员和社会整体的护理负担,推动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
金融部门能够为日常设施的适老化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降低改造风险成本,促进相关事业和产业发展。这是金融部门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金融支持日常设施适老化改造的已有成绩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我国有关日常设施适老化改造的政策文件至少可追溯到1999年10月实施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其中提出了“改善老年人的居住条件”的总体目标。2012年1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适老化居住环境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后,多个政策文件出台,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日常设施的适老化改造。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通过引导和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行为,为适老化设施改造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并构建了投资风险监管机制。2016年11月,全国老龄办等2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为老年宜居环境重点工程开发相关金融产品。2020年7月,民政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创新保险产品设计,将老年人急需的康复辅助器具纳入保险支付范围。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金融供给、精准匹配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助力老龄事业和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项具体内容。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适老化改造取得成效。一是金融部门在专项资金支持和财政激励措施的支持下,推动无障碍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2021年11月,民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推出开发性金融专项贷款,重点支持老旧城区及已建成居住(小)区按标准补齐社区养老设施。二是部分地方政府积极响应适老化改造政策,通过专项贷款和补贴予以支持。例如九八策略,2023年4月,上海市组织建立全市统一的家庭环境适老化改造平台,并对符合条件、需要改造的老年人家庭提供补贴。三是在适老化改造项目中采取金融租赁方式,缓解居民资金压力。在北京市等地,部分老旧小区采用金融租赁模式开展电梯安装工程。金融租赁公司负责电梯设备的采购、安装和维护,居民通过分期付款协议每月支付租金。租赁期限通常为5至10年,租金涵盖设备成本和利息。这种方式既分散了居民的支付压力,又保障了电梯的日常维护。四是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科技工具提升改造效能;推动适老化改造标准的制定,提升了市场规范性和产品竞争力。
金融支持日常设施适老化改造的困难问题
(一)政策的覆盖面和统一性不足。首先,现行适老化改造的地方性法规政策主要出现于大城市及经济较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缺乏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其次,现有适老化改造的政策偏向于建设和技术层面,缺乏关于融资模式、贷款条件、风险管理等金融层面的具体规定。这使得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资金分配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了参与积极性。再次,各地在金融支持适老化改造中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标准,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多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这不仅增加了政策执行的复杂性,而且增加了市场化、产业化推进改造项目的难度。
(二)多渠道融资途径和机制不够健全。首先,已实施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大多针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区域,或者经济困难的老年家庭,改造费用主要由公共财政支出或老年人自行承担。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助在统筹规划、支持力度、覆盖领域等方面还非常有限。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的参与非常不足。其次,当前金融机构缺乏对适老化改造的金融需求的深度调研和适合的资产配置方案。对于老年群体尤为关注的改造费用、维护及修缮成本等,缺乏灵活的分期付款、贴息贷款、财产及责任保险等产品的支持。对于适老化项目的开发,现有金融产品大多是面向一般项目的通用融资方案,难以匹配适老化改造在评估周期、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特殊需求。
(三)社会群体的认知不足。社区适老化改造在我国仍属于较新的概念,宣传和激励措施不足,导致许多居民对改造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较低。通常来说,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不认同适老化改造的价值。很多老年人习惯节俭,且不愿在晚年给子女增加负担,导致他们更关注适老化改造的费用,而非其带来的安全性、便利性及社会效益。还有部分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过于乐观,或者对适老化改造缺乏信任感。这些思想观念因素导致一些社区适老化项目无法落地实施。
金融支持日常设施适老化改造的对策建议
(一)财政部门。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目前,尽管部分企业对适老化改造项目表现出一定的投资兴趣,尤其是对于可获取广告收益的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但是由于改造项目的盈利无保障,这些资本的实际参与度不足。财政部门可以制定风险补偿、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搭建桥梁,促成政府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并通过合理分配风险,保障投资回报。
(二)金融管理部门。一是可以推动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提供信用担保或设立保险机制,降低金融机构对适老化改造项目风险的担忧,促进更多资金流入适老化改造领域。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老化改造专项金融产品,如设立“适老化改造专项基金”,并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确保这些产品符合适老化改造的实际需求。三是可借鉴“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的经验,对参与适老化改造的贷款项目实施适当利率优惠,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四是建立严格的项目评估和金融监管体系,定期评估和审计适老化改造项目的进展和效果,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考虑采用健康影响评估机制,系统地评估政策或项目对健康的潜在影响,确保适老化改造项目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五是加强对适老化改造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要求,使公众能够更清晰地了解项目的资金流向和效果,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三)地方政府。一是在试点社区内开展适老化改造的示范项目,让更多居民了解和认可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升对适老化改造的金融产品服务的认知度。二是联合社区、物业等开展适老化改造的实景体验。例如,上海市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采用清晰的视听材料与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宣传,每天都能吸引数十户居民前来参观体验,大幅带动了周边老人对改造的积极性。
(四)金融机构。加快推出适老化改造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一是商业银行可以设立适老化改造专项信贷产品,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精准对接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老年用品租赁、适老化改造等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创新金融产品,设计适老化储蓄账户,提供长期稳定回报,鼓励老年人提前规划适老化改造资金。二是保险公司可以推出专门的适老化改造保险产品,设计涵盖改造施工风险、设备故障和维护责任的保险产品,保障改造过程中的意外风险。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与银行及信托公司合作,为老年家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推动适老化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三是信托公司可整合政府补贴资金、社区商业收益等稳定的资金来源,设计分层次的资产支持证券(ABS)。优先级部分面向养老基金等稳健型投资者发行,提供长期稳定收益,次级部分由施工或运营企业认购,通过风险共担机制激励企业把控项目质量。四是证券公司还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改造项目的未来收益与风险拆分,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等工具,为项目融资提供多样化渠道,进一步增强资本流动性。五是基金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适老化改造基金,通过公开募集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支持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九八策略
微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