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钱坛子
破解肥胖公共卫生难题,《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专家指导意见(2025版)》构建科学减重路径。
随着肥胖逐渐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4年启动了“体重管理年”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医疗机构体重管理门诊的设置与管理工作,构建跨学科的肥胖精准诊疗体系。基于此,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肥胖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诊疗指南和共识,并基于前期的实践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共同制订撰写了《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专家指导意见(2025版)》。
近日,《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专家指导意见(2025版)》于《中华糖尿病杂志》重磅发布,《指导意见》在门诊设置、门诊规范化管理、诊疗服务、随访、治疗和多学科团队诊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有开设体重管理门诊需求的机构提供了权威参考。
门诊设置
在门诊设置方面,《指导意见》建议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门诊设立独立的诊室或区域,由内分泌代谢科医师主导,多学科医务人员参与。诊室应配有桌椅、电脑、打印机、诊疗床、门帘、听诊器、血压计、体重秤、软尺、身高测量标尺等设备仪器。此外,还可配备额外的减重相关诊疗工具,如适用于肥胖患者的体重秤和人体成分分析仪、尺寸合适的量尺、不同尺寸袖带的血压计等,并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病因评估和代谢及合并症评估。各医疗机构还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择配备宣教室。
门诊规范化管理
开设肥胖诊疗门诊建议设定固定出诊时间,至少每周开诊1次,每次时间不少于半天,根据实际患者数量情况,可适当增加开诊时间。门诊应采用标准化电子病历,确保患者的诊疗信息完整、连续并可追溯。
诊疗服务
建议采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5A模型”:
询问(ask):体重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在和患者讨论体重前需征求患者的同意;理解患者不愿谈论肥胖症的原因,耐心积极地开展对话。
评估(assess):在评估患者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真正关注的基于价值导向的治疗动机,根据初步评估进行肥胖分类,了解患者肥胖相关并发症和体重增加的根本原因,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建议(advice):完成评估后,医护人员可就肥胖的健康风险及适度减肥的好处、制定长期策略的必要性和治疗方案向肥胖患者提供建议。
同意(agree):医护人员需与肥胖患者就现实的期望、可持续的行为目标和健康结果达成一致,商定一项可行且可持续的个性化行动计划,并解决导致体重增加的因素。设定目标时,先从患者的长期最终目标展开讨论,过程中讨论体重如何影响健康、情绪与生活,多与患者谈对于未来的展望。
协助(assist):肥胖诊疗门诊的医护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识别和解决驱动因素和障碍钱坛子,提供减肥相关的教育和资源,在必要时将患者转诊至适当的科室或跨学科团队,并且安排定期随访。建议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3~6个月甚至更久的随访方案。建议已减重患者长期(≥1年)参加全面的体重维持计划。
随访
建议采用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院以及线上体重管理平台指导患者的饮食和运动、了解患者的减重效果、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宣传科学的体重管理理念。随着随访患者的人数增加,可逐步建立肥胖患者资料库,以便于更好地管理好肥胖患者。
治疗
肥胖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应始终贯穿在体重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具体包括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
药物治疗:减重药物适用于肥胖,或超重且有至少1种与体重相关的疾病或合并症(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和骨关节炎等)的人群。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减重药物包括奥利司他、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和玛仕度肽。内分泌专科医师应充分了解这类药物的适用人群、不良反应、安全性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监测指标。
减重代谢手术:减重代谢手术是一种治疗肥胖症及其合并代谢疾病的有效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其适应证包括:
(1)体重指数(BMI)≥37.5kg/m2,建议积极手术;
(2)32.5kg/m2≤BMI<37.5kg/m2,推荐手术;
(3)27.5kg/m2≤BMI<32.5kg/m2,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建议经过内分泌代谢科评估后进行代谢手术,术后进行长期随访、定期评估。
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展中医中药、针灸埋线、胃转流支架等减重手段。
多学科团队诊疗
肥胖症诊疗的多学科协作团队一般需要包括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减重代谢外科、中医科、精神心理科,同时根据患者合并的肥胖相关疾病可能还需要心血管内科、消化或肝病科、呼吸睡眠医学科、骨关节科、康复医学科、妇科等多个学科的医务人员参与。各学科医务人员的主要诊疗内容和工作职责如下:
内分泌科:对患者进行肥胖症的病因诊断,除外继发性肥胖,评估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制定减重目标和方案钱坛子,针对部分患者还需与营养师和外科医师共同制定减重方案。
营养师: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对患者进行医学营养减重治疗,指导患者建立科学的膳食习惯。
减重代谢外科:为具有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进行代谢手术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管理、手术以及术后随访等。
精神心理科:对肥胖症患者进行精神心理评估及心理干预。
运动康复师:对患者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并指导运动减重。
专科护士或健康管理师:完成患者的健康信息采集、协助医师完成基本的人体测量,对患者进行减重相关的教育及支持、配合医师完成随访等。
其他专科医师(如呼吸科、心血管科等):根据患者合并的肥胖相关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可以是紧密型合作模式,如建立包括多个专业医护人员在内的减重中心,或者开设多学科团队门诊;也可以是松散型合作模式,由一个首诊科室作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病情邀请多学科团队参与诊疗。肥胖症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应制定相应的路径、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并制定持续改进计划,从而不断提高对肥胖症患者的诊疗水平。
结语
《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专家指导意见(2025版)》的发布,为我国医疗机构规范化开展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从门诊设置的硬件标配到“5A模型”的人文关怀,从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战到长期随访的持续护航,这份指导意见不仅构建了科学严谨的诊疗框架,更注入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温度。
期待各级医疗机构以这份指导意见为参考,为肥胖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系统、合理的一站式诊疗平台,让“科学减重”成为破解肥胖公共卫生难题的有力抓手,为国民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通讯作者简介
李小英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委会主委。
Life Metabolism、Journal of Diabetes、Reviews in Endocrine and Metabolism Disorders、《中华糖尿病杂志》副主编。
1983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2003年先后在美国Baylor医学院、加拿大McGill大学和UBC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与临床干预研究。
承担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10余项。
以通讯作者在
JAMABMJNature MedicineCell Metabolism,JAMA Internal MedicinePNASJCIGut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DiabetesDiabetes CareJCEM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撰写专著7部,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 1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参考文献:
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肥胖学组.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专家指导意见(2025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7): 801-805.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微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